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一群中国人每年跑到哈佛大学到底做了什么?

2018-04-10 11:27:05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美东时间4月8日下午,第21届哈佛中国论坛正式闭幕。今年的举办地点从哈佛大学校园转移到了主要承接会务路演的波士顿海港世贸中心,主要原因是校园已经无法容纳下逐年增长的参会人数。海港世贸中心的最大会场超过4000平米,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参会,而哈佛大学本科每年的录取人数也不过在2000人左右而已。

虽然叫做哈佛中国论坛,但参加论坛的外国嘉宾和观众的比例其实都不低。与会嘉宾包括来自中美乃至世界各地的政界、商界、文化界的若干位行业翘楚,今年除了像以往一样设立经济、科技、创业、文化等分论坛之外,同时开设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热门主题的分论坛。

离开校园的哈佛论坛与学术氛围渐远,与商业和资本走得更近。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在介绍自己时甚至开玩笑道: “如果大家不了解费正清研究中心的话,我给你们解释一下,我们就是东亚研究界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我比达利欧(桥水创始人)还早一年就去过中国,可惜我没有他会赚钱。”

正值中美贸易战升级之际,中美贸易关系自然成为了本次论坛最被频繁提起的话题。在开幕式上,包括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亚布力论坛创始人田源等人都纷纷表达了对贸易战可能爆发的忧虑。但在忧虑过后,大家总会添上一句:但我仍然保持乐观态度。

哈佛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主席柯伟林(William Kirby)把中美关系比作需要同甘共苦的夫妻,主持人蒋昌建也这么总结道:中美两国尽管在经济方面存在竞争,但不必然成为战略对手。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StephenOrlins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反复强调:现在还没有打仗,现在还在协商和调查阶段,我们还是希望在90天期限内可以取得进展,为进一步达成共识争取时间,最终和平解决。

贸易战可能引发的最坏情形太过严峻,以至于贸易战将何时打响、如何打响还是大家讳莫如深的话题。Orlins对我说,“也许我们在一两年内会走错,甚至更久,但最后总会走向正轨,政府会明白只有协作会使大家受益,我只希望这一天不要来得太晚。” 大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却又向最好的结果期许。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短期的担忧和恐慌已经形成,股市动荡,投资者紧张,农业大州感到压力,各个制造业相关产业及公司已经着手业务调整。

更重要的是,尽管今天的美国知识分子和媒体仍在以嘲讽总统为乐,但无法改变特朗普已经当选总统的事实。如Orlins所言:“特朗普坚信中国对美国进行的是不公平贸易,且这就是他当选的重要基础之一。”尽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点并不成立,但总统和选民的心意未必会就此改变,如同聚集在哈佛大学的大部分人们不理解特朗普的选民,选民大约也并不理解他们。

而中国与哈佛的联系在这一刻比以往都要更加紧密。在开幕式上,柯伟林教授笑称:“哈佛在中国的知名度比在美国还要高。”据可查在1997到2007年之间,中国就有375个商标试图以“哈佛”的名字注册,其中包括哈佛枪手、哈佛烤场、哈佛管理学院等让人哭笑不得的山寨产品。

哈佛在中国的名声之响,以至于徐小平等大佬都曾来到哈佛商学院参加为期10天左右的一个培训项目。徐小平在论坛上揶揄自己:“我在哈佛学习过10天,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哈佛校友,虽然他们从不承认我。”

而中国声音在哈佛论坛之突出,也是近年来中国在美国乃至国际上角色日益显要的一种折射。在美国各大机构、公司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和赴美工作人数的激增,而是在美国的中国人扮演着前所未有重要的纽带角色,在总统特朗普都在推特上频频对中国喊话的背景下,美国对于中国的理解度和好奇心也越来越深。

与以往我参加的大多数会议不同的是,许多来自中国的嘉宾不再被迫吃力地采用英文演讲,而是选择使用起来最舒服的中文母语,或是中英穿插进行演讲。更令人惊喜的是,来自美国本土的参会嘉宾或学生,多多少少都可以用不错的中文进行简单对话和短篇幅的演讲,一些嘉宾甚至可以灵活使用成语、用中文熟练地抖包袱。

关键词: 哈佛大学 一群 中国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