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

2021-11-16 10:10:49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金融支持是重要一环。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支持。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万亿元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也整体良好,据银保监会此前披露的数据,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大致在2%左右,但绿色信贷不良率最低不到0.4%,高的时候也只有0.7%。

但是,当前绿色金融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包括绿色投融资中存在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和产品工具不足等。这是由于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中很多都是中长期项目,普遍存在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风险较大等问题,而绿色信贷期限较短,绿色债券虽然更符合中长期需求,但发行规模较小。

金融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追求稳定收益的特性,恰好与绿色项目的特点相匹配,应该成为绿色项目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相较于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我国绿色保险目前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的账面余额刚刚超过9000亿元。

目前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应用也多处于局部、分散的试点探索阶段,政策性强于商业性、标杆性大于实用性的特点突出,投资端与保障端的功能失衡,风险保障作用还没能充分释放,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对于绿色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绿色保险需要建立可持续、稳健、具自我迭代能力、适合保险业特点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形成有长期性特点的经营性收益和回报,对冲保险机构在新市场新领域新业态的试错风险后,让保险机构保有足够的创新发展动力,持续拓展绿色市场。

在具体落地上,业内专家建议,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发展绿色保险纳入顶层设计,优化绿色保险发展环境;其次,应加大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绿色保险保障水平;再次,应优化保险资金配置,遵循绿色投资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绿色投资新路径,同时要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最后,应强化对绿色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守住保险业的风险底线。(仇兆燕)

关键词: 绿色贷款余额 金融机构 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不良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