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东方时评丨“天宫课堂” 打开科普课的新思路

2022-03-25 13:34:53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天宫课堂”第二课于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

这次授课活动,教育部提前发布关于收看“天宫课堂”的提示,发布了“课程表”。教育部如此重视,或许就是期望“天宫课堂”打开科普课的新思路。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2021年12月1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教育部、中国科协决定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天宫课堂”是科普资源的增量,但不是常态。众多的科普资源在中小学生身边,关键是如何用活身边的存量。

央视“关于空间站,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学生关注“食物进入消化道会怎么样”“种子是否能像(在)地球上发芽生长”“空间站里有没有WiFi”“如何进行将垃圾的收集,并且再次处理”“水的重复利用”等,这些关注点都与日常生活有很高的关联度。为什么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不愿质疑,不愿提问,更不要说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而在“天宫课堂”上学生们都争先恐后提问?关键就在于兴趣。

比如,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王亚平遇到了“难题”。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北京中学学生徐一航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了。徐一航表示,“这次与航天员的交流令我非常难忘,也点燃了我的科学梦想。我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无比骄傲和自豪!”

“天宫课堂”打开了科普课的新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天宫课堂”的形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能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日常的科普教育中,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路,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价,为学生们搭起广阔的思维平台。根据现在青少年的特点,针对科普需求和科普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通过创新思路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技术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科普场景,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乐趣中感悟科技知识。同时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最引人入胜的科学议题,致力研发出相关的科学展品,以此让学生者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比如上海科技馆,近年来,馆方以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展教资源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按照年龄层次和团队大小进行分众化设计,完成七大系列不同主题类型的研学课程开发,同时还和100多所学校建立了自然联盟,把博物馆学校办到学校里。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