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外汇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18年1月份的私募基金备案登记数据

2018-02-12 19:07:08    来源: 广州日报

2月11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18年1月份的私募基金备案登记数据。基金君发现,这个月亮点颇多。首先是私募总规模继续高歌猛进,达到11.76万亿元,其中1月份大幅增长6600亿元,豪取近三年单月规模冠军。已登记私募管理人为2.29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为6.91万只。

再者私募内部剧情反转。1月其他类私募增长3500亿元;证券私募结束规模缩水颓势,1月大幅增长3200亿元;但去年市场明星股权创投私募,1月规模则没有变化。

京沪深仍然牢牢占据全国前三甲,上海私募基金突破2万只,北京管理规模遥遥领先。另外,百亿私募1月增长21家,首次突破20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达到24.09万人。

1月增长6600亿

豪取近三年单月规模冠军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底,私募管理基金规模高达11.76万亿元,比去年底大幅增长约6600亿元!

2018年第一个月私募增长势头就如此之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基金君查阅过去数据发现,1月份私募总规模猛增约6600亿元,竟然是私募基金备案登记工作开展三年以来单月增长最多的一个月,豪取单月规模冠军,涨幅为5.95%。

回顾过去三年,基金君还留意到,2016年10月私募规模增长了6000亿元,2016年7月增长了5300亿元,2017年1月增长了5100亿元,都是过去几年增长较多的月份。

同时,私募管理人、产品数量保持稳健增长。数据显示,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2883家,1月份增加了437家;已备案私募基金是69086只,1月份增加了2668只,离7万只一步之遥。

在“二五公告”后,截至2018年1月底,协会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13876家,1月份注销了87家。但从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上看,行业发展热情并未受到影响,优胜劣汰效果显著,行业环境得到净化,社会形象得到提升。

协会数据还显示,自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上线以来,协会在新系统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6767家,平均退回补正次数为2.23次;备案私募基金24224只,平均退回补正次数为1.47次。2018年1月,办理通过机构为524家,备案通过私募基金有3181只。

另外,截至1月底,被列入异常机构名单并对外公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达2810家。其中,未按时提交年度经审计财务报告的有836家,累计两次未按时履行季度更新义务的有2635家。

另外,截至1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达到24.09万人,其中,已在从业人员系统注册员工人数有20.07万人,注册率为83.31%。

1月剧情反转?其他类、证券类规模大涨

股权创投私募没变化

实际上,这次私募总规模6600亿的增长,背后贡献主要力量的主角,变成了其他类私募和证券类私募,1月份规模都出现大幅增长,而股权创投私募1月几乎无增长,与去年的情况相去甚远。

首先看其他类私募,截至1月底,已登记的机构类型为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有777 家,管理基金6450只,基金规模为2.07万亿元,1月份增长约3500亿元。

为何去年规模一直缓慢增长的其他类私募,在今年初会出现爆发?业内人士分析,可能跟今年初的监管新规有关,1月12日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禁止私募基金从事借贷活动,明确底层标的为民间借贷、小额贷款、保理资产等属于借贷性质的资产或其收(受)益权,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方式从事借贷活动的,在2月12日之后将不予备案此类产品。“所以,一些私募就想着在过渡期内抢备产品,导致其他类私募规模在短短一个月内大幅增长。”

再来看证券类私募,截至1月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8575家,管理基金35189只,基金规模为2.61万亿元,1月增长约3200亿元。

小伙伴们一定还记得,去年证券私募一直在缩水,一年规模缩水4800亿元,但为何今年初就出现了剧情反转?基金君分析,主要原因还是A股二级市场的回暖。去年虽然大盘整体震荡,但是蓝筹白马股的结构性行情却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少做基本面投资的价值派私募都赚钱了,客户看到赚钱效应,资金正在加速入场,从今年1月基金圈的销售热潮就能看出来。先是公募基金卖了将近1000亿,然后私募基金销售也很火爆,一些绩优私募受到投资者热捧,比如基金君就了解到,1月中旬上海有家大型私募机构旗下产品卖脱销了,迅速进账100亿左右,在一些渠道都是“秒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权创投私募,截至1月底,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为13531家,管理基金27447只,基金规模高达7.09万亿元,与去年底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想想去年一年,股权创投私募规模猛涨了2.4万亿,简直是极速狂飙,但在资金大幅进场以后,今年初却显示出了增长乏力。当然我们还需要持续观察,一个月的情况可能并不代表什么。

上海私募基金突破2万只

京沪管理规模遥遥领先

再来看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地域分布。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从注册地分布来看(按36个辖区),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除宁波)、广东(除深圳),总计占比达72.25%,略低于2017年12月份的72.42%,前五大辖区私募管理人集中度呈逐月下降趋势。

其中,上海4639家、深圳4446家、北京4158家、浙江(除宁波)1849家、广东(除深圳)1441家,数量占比分别为20.27%、19.43%、18.17%、8.08%、6.30%。

由此可见,京沪深依旧牢牢占据私募前三甲。从管理人数量看,上海最多,为4639家,深圳第二,为4446家;从管理基金数量看,上海以2万只占据第一名,遥遥领先;但从管理基金规模看,北京最大,规模达到2.72万亿元,上海第二为2.63万亿元,深圳第三为1.75万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这跟三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有关,也和私募的发展渊源等有密切联系。比如依托沪深交易所,上海和深圳的私募基金诞生比较早,而且投资人思维更开放更愿意自己创业,而且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前海等地,较早推出私募基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等,吸引了一大批机构去注册,所以沪深的私募数量比较多。

业内人士也表示,比较京沪深三地金融业发展情况,北京金融业体量最大,因为国有资本比较集中,而上海的特色是外资较多,深圳则代表民间资本,各领风骚。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合了较多的资本、资源,私募机构更容易做大做强,而深圳作为后起之秀,氛围更活跃,文化更开放,但私募机构则呈现小而多的特点。

猛增21家

百亿私募达208家

最后来看一下私募管理基金规模分布情况。

截至2018年1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规模的共19601家,占私募总数的85.66%,平均管理基金规模6.00亿元。

私募行业的“二八分化”趋势仍比较明显。数据显示,已登记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在100亿以上的有208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0-100亿元的私募有244家,规模在20-50亿元的有647家,规模在10-20亿元的有769家,规模在5-10亿元的有1039家,规模在1-5亿元的有4055家,规模在0.5-1亿元的有2177家。

百亿级的私募行业标杆公司,在1月份突破了两百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幅增加了21家,达到208家,创历史新高。

这种涨势也说明了私募行业“强者恒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基金君觉得,今年年初私募总规模大幅增长,同时大型私募数量迅速增加,可见现阶段大型私募更受到资金追捧。

百亿私募分布情况如何?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规模达到百亿级的私募证券管理人共有30家。其中,北京有12家,包括新晋的百亿私募拾贝投资,老牌的淡水泉投资、星石投资、北京和聚投资、乐瑞资产等;上海也有12家,新晋的有3家,包括从容投资、保银投资、汇势通投资,老牌的有景林资产、重阳投资、朱雀投资等;深广及其他地区有6家,包括高毅资产、永安国富、敦和资产等。

规模超百亿的股权私募有118家,包括老牌的鼎晖股权投资、君联资本、歌斐资产、中信资本、弘毅投资等,新晋的云南交通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陕西金资基金、丝路华创投资等。

关键词: 基金业 私募基金 证券投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