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股 >

背靠大树好乘凉?中银基金抱大腿规模飙升,业绩却跟不上

2018-03-01 17:05:37    来源: 都市快报

作为国有大行的“亲儿子”,中银基金一出生就“自带光环”。然而,近年来过度依赖机构资金,只见规模增长却不见业绩攀升,这种种情况让中银基金陷入了尴尬境地。

依靠机构资金拉升规模

中银基金是由中国银行(4.220,-0.01,-0.24%)股份有限公司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于2004年,前身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经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更名为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银行目前持有中银基金83.50%的股权,为控股股东。

从规模增长情况来看,近年来,中银基金表现十分亮眼,截至2017年四季度,资产管理规模达3624.89亿元,4年内增长了近3倍。在2017年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中,中银基金位列第九,这已经是该公司连续6年跻身TOP10。

不过,记者在查阅相关数据后发现,中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飙升的背后,主要是得益于机构资金的支持。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中银基金旗下112只基金中,有52只基金机构持股比例在90%以上,其中10只基金机构持股比例更是高达100%。并且,在22只净值规模超50亿元的基金中,有15只基金机构持股比例超90%。

大量的机构资金究竟来源于何处?大股东中国银行又出了多少力记者曾向中银基金相关负责人发送采访函了解相关详情,但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2013年以来,每年二至四季度都是中银基金的规模攀升期,而每逢一季度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缩水。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可能是机构帮忙资金撤出所致。

▲图片来源:天天基金网

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公司之所以选择借助机构资金来拉升规模,应该是迫于股东考核指标的压力,什么样的考核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表现。而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基金公司时,首先应该看业绩表现,其次才看规模大小。”

重“固收”轻“权益”

从投资风格来看,中银基金目前主打的是债券型和货币型等固收类基金,截至2018年2月27日,中银基金资金管理规模为3724.79亿元,而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不到10%。

image

在当前债基不景气以及货基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中银基金重“固收”轻“权益”的投资风格难免被诟病。此前,业内曾把杨军担任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一事,誉为重振中银基金投研实力的“良药”。但没想到仅一年时间,杨军便拂袖而去,于2017年9月28日正式离职。杨军自2012年加入中银基金担任资深投资经理,之前还曾担任过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总部主管。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权益类基金是最能体现公募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类型之一。中银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不到10%,这样的情况会对基金公司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很难为投资者创造较好的中长期回报。”

只见规模增长,却不见业绩攀升,让中银基金陷入了尴尬境地。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2月27日,QDII、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四类基金最近一年内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45%、8.44%、7.99%、2.4%,而中银旗下全部QDII基金、五成股票型基金、三成混合型基金、四成债券型基金低于平均净值增长率。

在2016年股债双跌的情况下,货币基金超越权益类产品成为当年最赚钱的基金类型。《国际金融报》记者据2016年年报数据统计,中银基金当年只有货币型基金和QDII基金分别实现了33.6亿元和0.92亿元的盈利,债券型基金小幅亏损0.34亿元,而最能体现基金公司管理水平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均出现大面积亏损,两类基金合计净亏损额达到51.79亿元。与盈利的基金相抵后,中银基金2016年仍亏损17.61亿元。

2017年年报发布在即,中银基金能否扭转败局也成了关注的焦点。

image

关键词: 中银 大树 大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