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股 >

水滴筹与轻松筹合并的传闻 双方CEO作出否认回应

2018-04-13 14:08:5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4月7日,一则水滴筹与轻松筹合并的传闻,随后双方CEO作出否认回应,消息迅速掀起了互联网大病众筹市场的波澜。

2016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互联网红利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延伸,以大病救助为主的互联网公益众筹迎来快速发展。目前,水滴筹与轻松筹两家平台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两者相近的业务架构和商业逻辑,重叠的股东背景,使得外界对双方合并的期待充满想象。但是在双方创始人看来,不同的团队文化和公司运行状况,加上市场并没有明显烧钱导致竞争恶化等情况,目前双方还没有要合并的理由。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国内健康保障市场日趋完善,大病众筹市场终将走向合并,但短期竞争可能还将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申文超认为,作为一种线上、线下互通的模式,网络大病众筹互助很重要一点是要看团队在线下市场的占领速度。

公益众筹行业“双巨头”格局

2014年国内的互联网众筹迎来发展,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股权众筹平台上线并进入大众视野。也是在这一年,轻松筹上线,不过此时的轻松筹平台更多是“梦想众筹”,基于个人梦想而发起的众筹项目,大病救助众筹并未独立,业务中还包括农产品(7.020,-0.04,-0.57%)电商。

此后,轻松筹平台将针对个人的大病众筹单独列出,“微爱大病救助”业务诞生,即人们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的重病筹款。随着参与者增多,部分参与者意识到大病风险。看到这种需求,2016年4月轻松筹推出“轻松互助”业务。

这种业务的方式是:通过发起某个大病项目,众人通过缴纳部分互助金参与其中,抱团抵抗大病风险,其原则是报名者如患病,可按一定的比例获得救助金。

2016年5月,水滴公司成立,不久后推出健康互助类项目“水滴互助”,同样基于发起互助项目实现众人互助。

这种网络互助形式尚未获得法律认可,2016年底保监会就曾约谈部分网络互助平台,就网络互助平台以“互助共济”的名义公开承诺责任保障,公开宣称足额赔付和提取准备金,向公众收取费用并积累资金的行为进行制止。

此后水滴公司继续推出大病公益救助众筹业务“水滴筹”。此后随着业务扩展,两家平台相继又推出保险经纪业务。

创新工场是水滴筹A轮投资方,2016年前后便开始关注网络互助。在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申文超看来,水滴筹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第三波人口红利。他称,大病救助、互助功能自带传播属性,能把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长期运营,通过微信传播,激发网民的保障需求。

此后随着水滴互助和水滴筹业务规模壮大,行业逐渐形成“双头”格局。

公开数据显示,水滴公司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6亿,独立付费用户超1亿,水滴互助公布的用户数超过2500万人。水滴筹、水滴互助创始人沈鹏对外也宣布,水滴互助日订单量是轻松互助的3倍,水滴筹日订单量占两家筹款平台日订单量综合的55%,并且领先优势还在拉大。

轻松筹方面也对外宣布,其在健康保障市场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是绝对的市场第一;其筹款总额是第二名的10倍,轻松互助会员超过3500万,增速是第二名的3倍;轻松筹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用户突破5.5亿,独立付费用户超4.5亿。

从数据上看,两家平台无疑已经是行业头部。融资方面,水滴筹用了2年左右时间,截至目前宣布完成2轮融资,总融资额2.1亿元;而轻松筹则用了3年半左右时间,宣布已完成C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6300万美元,该额度约为水滴公司融资额的两倍左右。

相同的业务和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市场格局“二八分化”效应,近年来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滴滴与快滴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的合并现象,也让外界对水滴筹与轻松筹的合并展开联想。

目前水滴公司业务为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而轻松筹的业务则是大病救助、轻松互助、轻松e保和轻松公益四块业务。前三项主要业务与水滴公司业务几乎相同。“从业务来讲,两家企业肯定是有竞争的。”轻松筹联合创始人、COO于亮称。

其相似的业务构架背后,也具有相同的商业逻辑:通过基于社交传播的大病筹款获得大量爱心用户,同时形成潜在的大病风险教育;这其中,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用户选择成为互助会员;对风险意识更强、经济能力更强的用户而言,简单的互助不能满足其保障需求,则以健康险、意外险为主的商业保险便成为这些用户的选择。这便形成盈利点。

“从筹款用户到保险,我们的客户转化率平均在10%左右,这比很多保险公司的客户转化率都高。”于亮说。

不仅业务和商业模式相近,而且两家企业的市场重合度也较高。

沈鹏对新京报记者称,水滴筹的发展得益于二三四线城市及乡村用户的红利,其大部分用户就集中在这个市场。

从梦想众筹起家的轻松筹,在外界看来市场偏重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但是这种情况正在转变。轻松筹一名工作人员称,目前轻松筹的用户在一线及新一线(15个经济发达城市)城市占比为37%,其他城市的占比为63%,这说明轻松筹的市场也在向三四线城市延伸。

此外,双方在区块链等技术方向的探索也都在同步进行。2016年7月,水滴与易安保险等机构发起成立了“区块链保险实验室”,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与公益领域中的实用性应用。

轻松筹也并未落下。2017年7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6家基金会与轻松筹启动“阳光公益联盟链”。公开宣传称,“阳光公益联盟链”在国内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公益,轻松筹作为独家技术支持平台。“目前阳光链上已经运行了1900万个区块,所有筹款信息都已经上链。”于亮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

市场规模将过万亿,“竞合大于竞争”

两家大病救助众筹平台背后,是有着万亿元规模的健康保障市场。于亮告诉记者,从医疗支付比例来看,我国39.7%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支出,大病救助、网络互助以及健康险能缓解个人医疗费用压力。2016年国内健康险市场渗透率为9.1%,预计2020年渗透率可达26%,人均每单健康险的消费价增长到3500元,市场将达到1.3万亿。

于亮并不否认,两家各有优势,“我们有技术优势,水滴的优势在于市场和线下运营能力”。他认为合并对市场而言“是好事”,“业务优化上有互补”。他称,未来也不排除在资本的助推下出现行业玩家合并的可能。在他看来,未来的市场“竞合大于竞争”,“这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

一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家称,大病众筹市场的存在是基于目前国内健康保障市场不完善产生的,“随着医疗、健康保险的完善,未来大病众筹的市场实际上是减少的。如果从发展节点看,目前该市场处在高速增长期,未来会迎来衰落期。所以长期来看,合并会是大势。”

这种合并,在目前并无迹象。

4月8日沈鹏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水滴筹与轻松筹团队价值观上有差异,两个团队未必能合得来;其次两家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差异,水滴筹采取零手续费模式,而轻松筹的个人大病筹款业务是收取手续费的,“他们是持续收手续费的,账上不是很缺钱。”

对于资本的撮合,沈鹏称,目前双方背后的投资方腾讯、IDG在水滴公司的占股均不算太多,水滴创业团队持股水滴公司的60%,公司的经营是非常独立的,而且水滴公司整体已接近盈利。

于亮也称,目前轻松筹已经实现微盈利,从企业自身而言没有合并的必要性;市场没有出现明显一家独大的状况,不存在一方收购另一方的趋势。在于亮看来,大病救助市场不需要烧钱,没有合并的迫切性,“实际上那些行业合并的情况,都是因为在竞争中大量烧钱打市场导致一方无力继续,最终不得不走向合并。”

有竞争,便要决出优胜。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在水滴筹和轻松筹均进入行业头部时,下一步谁能继续胜出,除了要看平台有较强的审核能力,资金管理的透明性,还要看平台的运营推广能力。

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申文超认为,网络互助业务的本质带有很强互联网属性又兼具线下功能,这种运营能力更多表现为线上线下的统筹运营,这也是这两家互助众筹平台决胜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 水滴 传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