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银行 >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明显加快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2021-07-14 17:01:5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在即。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今年7月将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会议还决定,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上述决定释放了将加码绿色金融部署的信号,有利于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结合前期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公布,碳市场的开启和相关货币工具的落地,将给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带来新的空间。

商业银行迎机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总目标。在这一目标下,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能有效促进目标的实现?从全球经验来看,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必不可少。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7月将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后,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完成启动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也意味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呼之欲出。

据兴业研究测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后,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超过40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最大的碳市场,预计全国统一碳现货市场将带来千亿级市场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为碳金融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泰君安研究所非银首席研究员刘欣琦指出,围绕交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和碳减排量,将产生一系列交易、投资、支持类金融活动,包括以碳排放许可配额和碳减排量为标的的现货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以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作为外在形式的碳融资;以及碳指数、碳保险和其他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各类“碳支持”。

截至目前,我国已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四川和福建开展碳交易试点。从市场成交量情况来看,截至今年3月,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近日,央行副行长刘桂平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绿色金融支持,二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就是通过市场化定价,约束排放激励减排,同时发挥金融的期限转化和风险管理功能,引导跨期投资,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刘桂平认为,要着眼全局,强化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金融支持。

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万亿-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7.5万亿元。在中国银行研究员汪慧青看来,未来碳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应在整体规划上积极布局碳金融领域。

政策利好不断

绿色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品属性,而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发展绿色金融需要依靠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组合发力。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时决定,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在此之前,央行也在多个场合表态,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货币政策支持工具。2021年3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透露,央行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绿色金融业务。

此外,央行7月1日正式实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以下简称《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正式纳入了考核业务的覆盖范围,且绿色贷款余额与绿色债券持有量在定量评价中权重相等。业内普遍认为,这将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债券业务的投入。

汪慧青认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同时稳步推动碳交易市场建设,体现了“政府+市场”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汪慧青预计,央行将在加大碳减排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上述举措有利于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绿色金融业务。

“利好政策频出,特别是随着全国碳市场的逐步完善,碳排放权市场投融资或将井喷式发展。”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苏萌认为,在顶层设计已趋近完成的同时,政策也要加快落实,特别是碳排放权的法律性质方面,仍待进一步明确,为碳排放权金融产品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增加确定性。

“碳金融”需发力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今年以来,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明显加快,市场出现了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碳汇贷、碳中和债券指数挂结构性存款,以及各类碳达峰主题理财产品。

刘桂平提到,碳交易的底层逻辑是排放权的转移,包含配额分配、登记、交易、核查、评估等诸多环节,实际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市场效率。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和包括碳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绿色投资是典型的跨期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亟须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金融市场已有很多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按照金融市场逻辑管理碳市场,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

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充满机遇。银行业可以加大对节碳企业绿色信贷、绿色债务融资、碳汇贷、碳中和债、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产品的创新力度,保险业也可以开发碳汇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重点支持节碳量大的行业和区域,减少对碳排放高的行业和区域金融支持,倒逼企业绿色转型。

不过,发力产品和交易创新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防范相关风险。“譬如,底层碳资产可能存在固有瑕疵或涉及欺诈风险;碳金融底层资产交易存在客观限制。此外,在税收、监管、风险管理等政策方面仍需要一些支持和配套措施。”苏萌说。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绿色金融 金融产品 产品创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