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公告 >

陇南事件策划者(陇南事件)

2023-06-04 18:42:06    来源:互联网

1、要深思传言何以酿成甘肃陇南事件 甘肃省委对事件定性非常清楚,这起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因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问题而引发。

2、 2006年,陇南市提出在武都区东江镇建设东江新区,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征地拆迁。

3、但是,从2008年3月开始,有消息说陇南行政中心将迁往成县。


(相关资料图)

4、 行政中心的搬离,极有可能带来工商业中心的变迁、城市基础设施的降温、公务员等强势消费人群的流失,对于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武都来说,不可能不考虑这样的影响。

5、还有一个更为敏感的问题在于, 2006年才开始上马的东江新区建设将何去何从。

6、一旦地级市的行政中心迁离武都,所谓新区前无机关云集的盼头,后有丧失投资支撑的忧虑,此前所规划的蓝图能否落实自然让人不踏实。

7、那些尚未落实回迁房的居民,其寝食难安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8、但是,说到底,所谓的行政中心搬迁只是一个 “酝酿中”的传言。

9、搬还是不搬,未有定案,冲突本无发生的理由。

10、 在传言与冲突之间,有大半年的缓冲时间。

11、当地政府若真有搬迁行政中心的意向,那么如此重大的决策项目,理应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征求各界的意见。

12、必须向民众尤其是利益有可能受损的武都居民讲清楚,搬迁的必要性何在,搬迁之后的利益塌陷将如何填平。

13、 “尚未批准”,凭什么先斩后奏? 在相关报道中,有一段文字:省委、省政府和陇南市委、市政府认为,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问题国家尚未批准,群众有意见和想法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绝不允许采取过激行为,尤其不能受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挑唆。

14、 如果记者的表述准确无误,那么 “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问题国家尚未批准”,是指该工程实际上至今并未通过立项程序,或许连征地手续也未必办齐全。

15、既然如此,相关部门凭什么先斩后奏,要求数十户居民集体拆迁?对拆迁户提出的住房、土地,以及今后的生活等问题,当地信访部门又怎么可能作出明确答复? 在 “国家尚未批准”的情况下,陇南市政府拟开建行政中心,与众多拆迁户发生利益冲突,与行政无据、违法拆迁,恐怕不无关系。

16、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17、试想,如果市行政中心搬迁项目已获正式批准,而且,事先就拆迁户的住房、土地等问题,经过充分沟通、协商,都作出了合理安排,那么, “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即使再有能耐,又怎敢与处于强势地位的政府较劲,乃至挑起这场扰乱社会秩序的官民对决事件? 陇南事件:暴力必须谴责,思维更需革命 但凡群体性事件,常常夹杂暴力的阴霾。

18、无论暴力的拳脚带有多少正当的理由,都将因对法律的漠视、公共秩序的损害而带有无法推脱的 “原罪”。

19、 与 “谴责暴力”相提并论,甚至尤显重要的是执政者思维的改进。

20、 在甘肃陇南市政府新闻办的一纸信息说明里,事件经过以一种线性、单向、混沌的特征显现在公众面前,公众看到的是 “群众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总是 “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冲击”,总是 “政府和执法人员”的忍辱负重,最后给世人总是一种印象——群体性事件上升为一种近似过去政治领域中的 “敌我矛盾”。

21、 此种信息的表达方式,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与此前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思维惊人相似,贵州瓮安事件曾有过,云南孟连事件曾有过,这种动辄就把群体性事件简单定性、模糊定性的思维,正是传统专政思维的某种延续。

22、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现状。

23、 正是有上述这般简单定性、模糊定性的思维作祟,很多群体性事件不是在一种公平的、及时的、妥协的、宽容的状态下得到处置,反而是在一种简单的、固化的、迟滞的乃至粗暴的方式下得到处置,结果不仅不利于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反而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酿成悲剧。

24、 对陇南上访人员冲击市委的反思和建议 首先需要厘清一些疑问。

25、 上访的只有30多人,但后来怎么一下子有了2000人聚集市委?其间的形势逆转又是怎么发生的,又是因何发生的?陇南市委、市政府的接访是否及时、是否有足够诚意呢?如果接访及时,又有诚意倾听上访群众意见,又怎么会演变成一场形同流血冲突的群体骚乱? 对此次群体性事件的 “定性”,人们再次看到了惯用的“少数别有用心的人”、 “不法分子”、 “教唆”、 “煽动”等极富“对立”色彩的词汇。

26、姑且抛开这次事件是否真的是上访群众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这个问题——如果真是这样,对不法分子当然要打击。

27、但问题是,在此之前先不要给上访者扣上 “帽子”,而且如此定性有转移焦点、混淆视听之嫌。

28、再说,陇南市委、市政府作为矛盾纠结甚至冲突的一方,其间在接访、处置等方面是否存在某些过失已然存疑的状况下,贸然给事件 “定性”未必恰当,也难以服众。

29、 30多人集体上访,最终酿成2000人冲击市委机关,时间从早上9点多扰攘到次日凌晨2点,这表明事态的演变、激化经历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在这期间,陇南市委、市政府究竟做了哪些具有诚意的疏导工作以平复群众情绪,从而化解或消弥矛盾冲突、控制事态发展?其应对措施是否恰当?人们看到的事实是,矛盾在一步一步恶化,事态不断恶化,最终演变成了冲突悲剧。

30、最后通报所说的 “执法部门果断处置”,又是如何果断处置,采取何种手段? 为何 “劝说、疏导”比不上 “教唆、煽动”? 但凡群体性冲突的背后往往都有深层次的成因,此次群体性事件恐怕也难例外。

31、上访及围观的群众,为何对政府的劝告疏导置若罔闻?为何政府的劝说疏导就比不上 “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的教唆、煽动呢?政府的号召力、公信力哪里去了?还有,当地的干群关系为何如此紧张,以致到了一经 “教唆”、“煽动”就一触即发?而且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冲击市委机关?在这背后究竟隐含怎样的政治生态和民生疾苦?……所有这些,恐怕难以寄望于陇南市委、市政府来给出客观答案了。

32、 从这宗严重的上访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激化来看,陇南市委、市政府的应对、处置可以讲是完全失败的,令人质疑其能否处理好事件的善后工作。

33、 因此,对于此次事件,建议由更高层次的领导,如甘肃省乃至中央特派调查组来主导处理,这样才有可能较好地做好善后工作。

34、 另外,此次群体性事件也亟需更全面的、更具细节的信息披露,不能全由陇南单方面自说自话了,否则事件的核心真相难免被遮蔽或者不完整,从而无法还原和呈现事件的真实全貌。

35、 这次陇南群体事件也再次警示,当前部分地方因群众利益受侵害、干群对立等因素造成的社会矛盾,已经尖锐、严重已到了接近爆炸边缘,以至于影响局部社会稳定的严峻现实。

36、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加569672560我告诉你。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相关阅读